接上文
04 DIP之下的紧箍咒 如果去看整个中国医疗改革,在过去三十年的前半段,是政府没钱补贴公立医院,将医院推向市场的历史。医院开始像做生意一样做医疗:医生绩效和收入挂钩,医院大举扩张、以药、耗材养医导致的过度医疗,最终这笔帐不仅导致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也让全民医保普及后的医保资金捉襟见肘。 到了后半段,为了解决以往积弊带来的以药、耗养医等系列问题,不得不打出医保、医药、医疗的一套组合拳——药品集采、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以及系列医疗反腐。 尤其是DIP的推进,可能会改变郑大一一枝独秀、蛮荒生长的局面。 DIP,是基于大数据的病种分值付费的一种医保支付方式。它基于医院前3年的数据,以主要诊断和关联手术操作的自然组合形成病种,以各病种次均住院费用的比价关系形成病种分值,再考虑年龄、并发症和伴随病因素对付费进行校正。 它对医疗机构每一病例实现标准化支付,不再以医疗服务项目费用支付。它像一把尺子,度量出各个医院之间、医院内部科室之间医疗服务的差距。目的是为了帮助医院规范医疗行为,提高基金使用效率。 按照《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到2023年底,河南省实现DRG/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基本实现病种、医保基金全覆盖。 一家已试点DIP的河南省三甲医院主任提及,原来很多患者住院后,医生会开胸部CT之类的检查,给患者扫一扫。在实行DIP之后,尽量都不扫了。“能拍片子解决了,肯定不能做CT,做了CT,肯定就不能再做核磁。”否则,医院越多做检查,越会亏损。 在这一紧箍咒之下,医生用药也会继续受到限制。 据了解郑大一已经开始试运行DIP支付方式。上述医生认为,DIP在全市落地之后,郑大一很多手术就不会再做。比如说阑尾炎手术,DIP支付标准只有2000元,但郑大一的阑尾炎手术费用远超2000元,属于低倍率手术,越做越亏。 这一定程度倒逼郑大一转型。 实际上,郑大一一直试图摘掉“乡镇大医院”的帽子,从做大走向做强。在2020年中国医院百强排行榜上,郑大一位列第18位,为河南省挣了面子。 在追求快速发展的惯性下,学术精进与手术数量的增长,在郑大一成为了一种极为矛盾的存在。尤其是超大量病人涌入郑大一时,医生是没有任何时间,也没有必要去钻研学术。正如一个熟练修车师傅,几十年如一日地修一种车型,闭眼就能拆,闭眼就能修。不看新的东西,就基本上是一个“熟练工”。 一位医疗人士形象地形容,郑大一就相当于投生产线不投研发,产能上去了,系统却没法优化。2022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被发现6起学术不端的行为,甚至包括了院长。 在郑大一门诊楼里,川流不息的患者们还没有感受到医疗反腐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会给这所医院带来何种改变。纵然,医生之间面面相觑,但他们也不知道这艘巨轮随着中国医改会走向何方。 门诊楼旁边,总高29层的临床教学科研大楼还在施工。从密密麻麻的病房楼之间的空地上,抬眼望过去,黄色的塔吊高耸入云。在官方通报中,这栋楼是为了完善医院的教学和科研用房基础设施,推进郑大一附院医疗、教学和科研的不断提升。 或许,这是它真正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