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进入第三年,公立医院尚在缓慢恢复中,民营医院的生存更加艰难。 全国2.35万家非公立医疗机构,一年总计亏损1300亿元,平均每家亏损高达553万元——《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 今年3月,安徽阜阳民生医院因无力偿还债务申请破产并宣布重整;4月15日,青岛德仁中西医结合医院因经营不善,资产负债率高达235.89%,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申请破产重整;4月9日,宜宾艾迪眼科医院因资不抵债,难以清偿到期债务停止运营...... 根据企查查公开信息:今年截至7月初,企业名称与“医院”相关的民营企业关联破产重整案件达到46件,涉及医院近30家。2021年全年,相关破产重整案件达到100件,同比增长25%。 即便除去一家医院关联多个破产重整案件的情况,自2020年以来,破产重整的医院数量也可能至少达到上百家。 一位山东民营医院的院长告诉赛柏蓝:“疫情后门诊量下降是肉眼可见的,医院的盈利受到冲击,难以承担房租和医生护士的工资。社会办医的前期投入大,回本周期也相对长,许多民营医院的资金链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主动撤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造成民营医院倒闭潮的原因并不能完全怪罪于“天灾”。 伴随着集采推进,民营医院的药品较公立医院不再具备明显的价格优势,这对于民营医院盈利产生了影响。 从定位上来讲,我国的医疗事业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非公立医疗机构则是承担着“补充”角色。换句话说,民营医院的生存空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立医院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医联体和医共体的建设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公立医疗机构的辐射范围,各大顶级医院的分院区在各个城市拔地而起。再加上分级诊疗的推行,基层医疗机构也逐渐能承担起更多的医疗服务需求。这意味着,留给民营医院的市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了。 除此之外,随着集采范围不断扩大,民营医院终于也加入其中。 2021年6月,国家医保局在《医疗保障法(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表示,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参与药品、医用耗材集中采购。 今年8月,福建省医保局、省卫健委、省药监局联合发布《关于加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加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采购、使用、医保支付和监督管理。其中特别提到,要完善社会办医疗机构高值医用耗材采购管理。 根据《通知》,在医保支付标准方面,医保定点社会办医疗机构与定点公立医疗机构执行统一的医用耗材医保支付标准。这意味着,民营医院能从药品和耗材上获取的利润将再度削减。 不仅如此,在“野蛮发展”的时期,部分民营医院凭着灰色手段大把捞金。随着国家在这方面的监管越来越严格,这种机会将不会再有。 近日,广东省医保局曝光10起2022年广东省医保局第三批曝光典型案件,其中有民营医院在自查自纠中主动退回上千万医保基金。 据悉,东莞市医保局在开展专项检查中,发现康华医院在2021年5月1日至2022年2月10日期间,存在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串换项目等违规情况,涉及医保基金251万元。 案发后,康华医院主动进行自查自纠并退回之前涉嫌违规结算的和本案涉及的医保基金共计1184万元。 山东一民营医院院长告诉赛柏蓝,疫情算是给很多民营医院的倒闭提供了推力,前些年在鼓励社会办医的浪潮下,许多“投机者”在冲动下未经过深思熟虑就盲目投资了医院,但其实从人才结构和服务能力上来看根本没有达到能在这个行业立足的水平。 在大环境好的时候,这种医院也能生存,甚至如果“宣传”得当,客流量也算不错。但业内的行家都知道,这种情况难以持久。疫情最多只是“加速器”,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核心竞争力。 他认为,社会办医的黄金期或许过去了,但民营医院依然有其生存空间。这几轮洗牌下来对于民营医院未来的发展未必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