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精子的平均运动速度为35微米/秒,不育症患者精子的平均运动速度为31微米/秒;若精子平均运动速度低于28微米/秒时,就会被视为为弱精症。 彼时,对于无法承受辅助生殖价格的家庭来说,这相差的几微米/秒,是追不上的距离,如今情况有了变化... 5000万患者,等待辅助生殖? 2月21日,北京市医保局同市卫生健康委、市人力社保局印发《关于规范调整部分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的通知》。对于63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进行规范调整,并明确基本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对体外受精胚胎培养等53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进行了统一定价。 其中宫腔内人工授精术、胚胎移植术、精子优选处理等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甲类报销范围,该政策将于3月26日将正式实施,适用于北京市公立医疗机构,非公立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对于行业来说,北京把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纳入医保是首开先河之举。《通知》显示,北京本次纳入辅助生殖资质的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共15家。 据赛柏蓝器械观察,这16项辅助生殖技术项目的价格最低为180元,最高5050元。与之前的定价相比,16项价格均没有明显变化。 此次16项纳入北京医保的辅助生殖项目包括体外授精胚胎培养、囊胚培养等,其中有2项是IUI(人工授精)项目,1项是二代IVF(试管婴儿)项目,3项是三代IVF项目,其余则为胚胎储存等项目。 公共政策向来解决的是「棘手问题」,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生娃”的焦虑从未像现在如此严重。 自1988年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到2000年中国诞生首例第三代试管婴儿,再到2018年全面放开二胎,2021年三胎政策正式出台,我国辅助生殖赛道的转变一直在发生。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20年中国不孕率为16.9%,患者数量大概在5000万对左右,2020年我国辅助生殖IVF(试管婴儿)市场规模约330亿元,2016-2020年CAGR为14.1%,预计2023年达504亿元,2021-2013年CAGR约16%。 同样,2019年中国人口协会、国家计生委发布了《中国不孕不育现状调研报告》,也提到中国的不孕不育率已攀升到12%-18%,患者人数超过5000万。 辅助生殖龙头锦欣生殖曾在招股书中指出,2017年,中国大约有4770万对不孕症夫妇,预计2023年将增加至约5620万对。2017年,约有52.7万名患者在中国接受辅助生殖服务,并预期将于2023年增长至约95.6万名,复合年增长率达10.4%。 渗透率低:观念和成本的掣肘 在政策强力助推和市场巨大需求面前,渗透率却与之相左。中信证券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辅助生殖的渗透率约为7%,远低于欧美市场的渗透率。问题出在哪? 业内人士指出,观念上的掣肘占很大原因。在我国,夫妻怀不上孩子首选的是调理,食疗或中药调理,调整生活习惯和作息。这些方法都不起作用之后,最后的办法就是试管婴儿。 在杭州某知名三甲医院工作的一线医生对赛柏蓝器械指出:“来咨询辅助生殖项目的患者中,30岁以上的女性患者居多,也有小部分患者认为这种方法很难以启齿。很多患者十分担心通过辅助生殖所生的孩子身心健康会出现问题,会担心与自然生殖的孩子出现差异。据我了解,一二线城市的渗透率会比小城市高出许多,这项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与城市化水平一致。” 辅助生殖几乎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而更大的顾虑就是成本方面。 一位三甲医院生殖科医师告诉赛柏蓝器械:每个医院辅助生殖的费用有所不同,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他所在的医院,试管婴儿一个取卵周期费用约2-3万,包含挂号费、检查费用、药费和操作费用(取卵、移植、胚胎培养,胚胎冷冻等)。成功率方面,一周期全年龄在50%左右,年轻病人要高一些。 这同时也意味着,许多患者需要做二次甚至更多次才能成功,相应的,所需费用也将增加。 “而这笔费用并非所有普通患者都能承担的,接诊的病人中,有些来自农村地区,经济条件不太好,有时候是需要先攒钱再做的。如果能纳入医保,对患者来说是很大的利好消息”,上述医师对赛柏蓝器械描述。 锦欣生殖财报披露,2021年上半年其IVF治疗周期数是13164例,辅助生殖部分的收入约为5.79亿元,平均每例花费约为4.4万元。 据了解,试管婴儿平均需要2个周期,每个周期的治疗费用大概是4万元~6万元;人工授精平均需要3个周期,每个周期治疗费用大约是5000元。 据《中国高龄不孕女性辅助生殖临床实践指南》测算,女性在35岁及以下时,平均需要3个IVF治疗周期成功活产,而女性在35岁以上时,所需IVF治疗周期明显增多。 粗略估算下来,成功周期至少要10万以上,且辅助生殖技术本身治疗周期长,成功率有限,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经济负担较重。 平安证券分析指出,目前我国IVF单周期平均花费约为3.5万元至4.5万元(不包括三代),此次进入医保,医保覆盖约8000元至11000元。 预计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后,受价格压抑的潜在市场需求也将得到释放。此外,国家生育政策的变化和相关宣传效应,也可能带来新的刺激。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行业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上述医师介绍说:“2016-2019年的病人量很大,我们一年的取卵周期在6000左右,最近3年受到疫情、生育欲望下降、私立医院竞争等影响有所下降。” 龙头企业寥寥:难以突破的门槛 辅助生殖需求的持续扩大带来了巨大的全球市场蓝海。 根据Frost & Sullivan数据,全球辅助生殖市场规模已由2013年的187亿美元增长至2020年的28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6.0%。国内的辅助生殖市场仍处于扩张阶段,且增速快于全球。2020年,我国辅助生殖市场规模约330亿元,增幅达13.40%。 据了解,辅助生殖产业链上游的医疗器械主要包括辅助生殖高值耗材(如胚胎冷冻/解冻液、胚胎培养液、PGT试剂等)、辅助生殖固体耗材、辅助生殖专用仪器,药品包括降调节、促排卵、诱发排卵、黄体支持等所需药物。 近期,辅助生殖医疗器械获批进展加快。根据国家药监局数据,截至2021年11月底,国内获批辅助生殖医疗器械超70款,而在2021年获批的辅助生殖医疗器械共27款,占比达到40%。 辅助生殖产业下游主要为医疗服务机构,代表企业锦欣生殖已于2019年6月在港交所上市。 这个行业的市场准入门槛并不低,根据国家卫健委披露数据,2016-2020年,我国经批准开展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医疗机构从451家增加到536家,平均每年获批仅17家,人类精子库从23家增加到27家,平均每年获批不到一家。 国家卫健委此前曾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3033号建议“扩大机构准入”建议作出回应,指出辅助生殖技术涉及医学、社会、伦理、法律等诸多问题,属于限制性应用的特殊临床诊疗技术,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必须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医疗机构内开展,并进行严格准入和监管。 获批难同时意味着掌握了许可证和优质医学资源的头部企业,也能获得丰厚的回报。 纵观锦欣生殖近年来的盈利情况,2017年至2020年,锦欣生殖的毛利率分别为45.6%、44.8%、49.5%和39.7%。2021年上半年,锦欣生殖实现营收8.59亿元,同比增长40.4%,纯利1.62亿元,同比增长31.7%。 对于辅助生殖技术获批难的问题,锦欣生殖的战略安排似乎是自然而成的。该企业一向主张收购已领有常规IVF许可证、且地理位置可为此集团带来战略优势的ARS供应商。 第一枪打响后,会带来多少协同? 回到政策端,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的意愿并非首次。曾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关于‘不孕不育症’辅助治疗纳入国家医保提高人口增长的建议”。 2021年9月15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在《国家医疗保障局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5581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医保部门已将符合条件的生育支持药物溴隐亭、曲普瑞林、氯米芬等促排卵药品纳入支付范围。 同时,这份《答复》中还强调:在诊疗项目方面,将指导各地立足“保基本”的定位,在科学测算,充分论证的基础上,逐步把医保能承担的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费用可控的治疗性辅助生殖技术按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仅5个月之后,这项政策在北京落地了。 此外,今年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提出“请求不孕不育纳入医保,请求辅助生殖纳入医保”。 对此,河南省医疗保障局回应称:“在当前情况下,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还是立足于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着力满足基本医疗需求,还没有能力将支付范围扩大到辅助生殖类项目。” 虽然各地情况不同,但从国家医保局的答复可以看出,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似乎是早晚的事。参考目前人口格局现状,北京打出“第一枪”后,支付能力强的省份会相继落地。 |